今年江苏省水稻主推技术
发布时间:2014/5/14 21:41:44 作者:admin 浏览量:1351次
一、水稻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根据水稻生育和高产形成规律,在生产中采用适宜的必要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给予最适宜的投入数量三个方面进行定量(简称“三适宜定量”),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科学栽培技术。该技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先进、适用性强、应用效果好,与机插稻紧密结合,示范应用后均取得很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该技术亩增产8%—10%,亩增效100元左右。
1.核心技术 (1)全旱式为主体培育适合插秧机的健壮秧苗技术。稀播匀播、软(硬)盘全旱式育秧技术。比重选种、药剂浸种,合理的落谷量(发芽率≥95%,常规粳稻芽谷150克/盘左右、杂交稻芽谷120克/盘左右),所育秧苗秧龄15—20天,叶龄3—4叶,苗基部颈宽2—2.5毫米,根数12—15条,地上百株干重2.5—3.5毫克,秧苗盘根要求秧块提起后不散落,秧苗最佳高度为12—15厘米,适宜高度为10—20厘米。同时要求秧块每平方厘米成苗1.5—2株。(2)精确机插密度技术。精细整地,淀清适当沉实后机插。密度上,通过适当缩小株距,增大取秧秧块面积(亩栽不少于25盘),栽插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塑造优质群体,改善群体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行距30厘米、株距11.7—13.0厘米,亩栽1.7万—1.8万穴,基本苗6万。(3)精确施肥技术。在运用斯坦福公式来确定总施氮量基础上,增施磷、钾、硅以及微肥等,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比例要求达到1:0.5:0.7。从品质调优和产量提高两方面综合考虑,粳稻亩施氮量18—20公斤,前后期施氮比例调整为6:4。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的比例应为3:7,其中分蘖肥于移栽后5天、10天分两次等量施用;穗肥于倒4叶和倒1.5叶期分两次施用。(4)精确灌溉技术。机插秧后,采用浅水湿润灌溉法,水深不超过5厘米,并适当露田(阴天或晚上露田2—3次)促扎根活棵长粗,而后浅水灌溉,达到够苗70%—80%时脱水搁田,以进行多次轻搁为主,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气体交换和释放有害气体。出穗后灌浅水层,自然落干至表土湿润,手按有印迹,但手不沾土,再灌浅水层,如此往复,最后两次灌水时,土壤水分还可偏低一些。
2.配套技术 (1)品种选择。选用生长量大、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分蘖性较强、根系发达、抗倒性好、穗型大、熟相好、抗条纹叶枯病、不早衰、增产潜力大的水稻主导新品种。(2)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械配套技术。在久保田588型等收割机麦秸秆切碎(<8厘米)基础上,上水浸泡3天,以中型拖拉机、灭茬旋耕机机组实现秸秆还田农机工程与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技术相配套,可一次完成麦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达到秸秆翻埋数量大、效率高、质量好、能满足不同水稻机插作业的农艺要求。(3)病虫草无害化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选用安全高效除草剂于机插后3—4天和无效分蘖期,通过两次高效化除技术,基本消除杂草危害(提倡利用3天土壤沉实栽前化除和机插后3—4天化除)。对突发与常发病虫害,采用高效安全药剂,准量准时保质施药,特别高度重视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等的综合防治。
二、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
在机械收获小麦时,将秸秆全量机械切碎分散于田面,通过机械旋耕与泥土混合还田后,实施水稻机插、抛秧、摆秧等栽培,实现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种植轻型化相结合的稻作技术体系。该技术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达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2011年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应用该技术亩增产30—40公斤,亩增效80—100元。
1.核心技术 (1)麦秸机械切碎均匀分散。用久保田类联合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麦子,同时开动切碎机械,按10厘米左右长度切断麦秸并均匀分散于田面。或用桂林类联合收割机滚动式轧碎麦秸,人工分散于田面。(2)浅水旋耕埋草技术。切碎麦秸分散于田面后灌浅水层,均匀撒施基肥后实施麦草带水浅旋耕还田。水层以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保证泥草充分混合,提高田面的平整度,旋耕后田面露草量以每平方尺竖立的碎草在10根之内为宜。(3)精确水肥管理技术。根据种植方式特点,实施与之相应的水肥管理,促进群体早发、壮蘖,提高群体成穗率,促进大穗、多粒,提高产量。水分管理上,前期要及时露田增氧以排除毒害,中期要及早分次搁田使土壤沉实,防止因土壤不实造成根倒,后期要间隙灌溉保水透气。肥料运筹上,鉴于还草稻田前期吸氮、后期增氮的特点,调整肥料运筹。粳稻要重两头控中间,籼稻要全程平衡施肥。
2.配套技术 (1)采取抛秧、摆秧、机插等轻简种植方式。旋耕整平后,可采取抛秧、摆秧、机插等多种种植方式移栽水稻,机插秧要特别注意土壤沉实后插秧。(2)培育水稻壮秧技术。根据还田后应用的稻作方式,培育适抛、摆、插壮秧或标准秧苗。(3)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参照当地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做好病虫草害防除,抛秧、机插秧移植后3—5天喷洒除草剂,保持水层5—7天。
三、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以超级稻品种为基础,配套壮秧培育技术、水分实时实地管理技术、精确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使超级稻高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一项综合技术体系。通过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达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促进水稻量质同步提升,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产增效情况:一般亩增产10%以上,增效150元以上,稻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
1.核心技术 选用通过农业部认定的宁粳4号、宁粳3号、南粳4东扬粳4038、扬粳4227、淮稻9号、武运粳24、南粳45、连粳7号、淮稻11号等超级粳稻品种及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武运粳27号、南粳49号、南粳9108、镇稻18号、扬育粳2号等。
2.配套技术 (1)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壮苗。根据超级稻品种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在精量播种的基础上,配合浅水灌溉,早施分蘖肥,适时进行化学调控和病虫草害防治等,以便达到苗匀、苗壮,秧田在4叶期左右看苗施一次平衡肥,并在移栽前3—4天施起身肥。(2)宽行稀植,精确定量基本苗。超级稻品种一般植株较高,生长量大。如果密度过高,行距过小,会引起群体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发生量大且防治困难。要根据超级稻品种特性,合理确定适宜株行距,定量控制基本苗。(3)节水好气灌溉,发根促蘖。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以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活力。(4)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及植株不同时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及土壤的营养元素供应量,计算所施的肥料类型和数量。同时结合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状况和气候状况进行施肥调节。肥料的施用与灌溉结合,以改善根系生长量和活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生产率。(5)综合防治,降低病虫草害发生。超级稻品种在高温高湿或多雨不透气的环境下容易受到纹枯病、稻瘟病和稻飞虱的危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并根据病虫测报资料,及时做好防治工作,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果。
四、水稻塑盘旱育精确抛秧技术
1.核心技术 (1)培育适抛(摆)栽壮秧。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田块作苗床,用壮秧营养剂等苗床专用肥制作营养土。按照秧大田比1:(35—40)标准,每亩大田可用塑料软盘(434孔)55—60张。根据当地水稻安全齐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常规粳稻大田亩用种量3公斤左右、杂交中釉稻1公斤左右,浸种后用专用包衣剂包衣,均匀播种,盖好营养土、浇(窖)足底墒床土、化除、盖草覆膜,适时揭膜施肥浇水。一般秧龄20—30天、叶龄4—5叶时抛(摆)栽。(2)精确抛(摆)栽技术。精细耕整大田,做到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看天、看苗适期抛(摆)栽,提倡定向点抛,抛足基本苗提高均匀度。常规粳稻亩抛(摆)1.8万—2.0万穴,每穴2—3苗;杂交中釉稻亩抛(摆)1.5万—1.7万穴,每穴1—2苗,抛(摆)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活棵分蘖。(3)精确运筹肥水。根据抛(摆)秧水稻栽后缓苗期短、活棵早、出叶快、分蘖发生早等特点,采取前氮后移平衡施肥技术,一般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5:5为宜。大田水分管理采取湿润活棵、浅水分孽、提早晒田控蘖、孕穗至抽穗间歇灌溉的方法。
2.配套技术 (1)选择适宜品种。选择抗病性和抗倒性强、中大穗型的水稻品种。(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杨洪建)
上一篇:今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下一篇:春季葡萄管理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