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调,让农民富起来
发布时间:2008/4/28 16:10:16 作者:admin 浏览量:1869次
当我区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时,在江宁的大地上,呈现出的是万紫千红的发展景象;当农民从单纯的种粮中走出来时,他们发现,致富的途径是那么宽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增收的喜悦,在农民脸上荡漾。
关键词:调优
【镜头】禄口街道彭福社区,种粮大户沈庆玉正在田间忙着整理自己的农田。这位承包了170亩农田的农民,真正尝到了种田的甜头。“现在种粮都推广优良品种,只要科学种田还是赚钱的。”他告诉记者,去年自己引种了“9520”良种,亩均收入达到了1300元,一年收入18万元。今年还要继续和农科部门联系,多种些好品种。沈庆玉对种粮的前景充满信心。
【发展成效】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是近年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全区粮食生产面积52.9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21.7万亩。在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去年,蔬菜等经济作物进一步扩大。去年,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41.8万亩,比2002年增加8.2万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由2002年10.2万亩增加到去年14.5万亩,复种面积由2002年30.6万亩增加到去年44万亩。在调整结构中,注重改善农产品品质,着力提高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三麦的比重,使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加快向优质化、专用化方向转变。优质水稻推广品种使用率100%;油菜推广了“双低”优质品种,双低率100%;小麦淘汰了红皮小麦等弱质品种;蔬菜名、特、优、新、稀品种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调强
【镜头】禄口街道石埝社区,赵志雨在他的养猪场里,正和上门的科技人员商讨生猪的疾病防治。赵志雨养了500多头猪,是街道有名的养猪大户。不仅养猪,他还利用猪烘,养珍珠、养鱼,形成了养殖生态链。谈起收入,老赵很是“谦虚”:“不多,不多,一年也就10多万吧。”
【发展成效】近年来,全区畜牧、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去年畜牧业、水产业产值分别为12.1亿元、8.1亿元,占林副业产值的比重分别达49%和33%。畜牧业中,我区把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规模养殖比重、降低畜禽养殖污染程度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拓展了产业发展的新空商。全区奶牛、肉鹅、山羊等发展较快,其中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84.6%,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成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发展的亮点。水产业中,通过调优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了特水养殖和高效养殖面积,打造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产业规模基地。目前,全区18.6万亩的放养水面,特水养殖面积达10.5万亩,比2002年增加了5.4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达3.7万亩,比2002年增加了3.1万亩,分别占部入养面积的56.1%和19.9%。去年全区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万吨,比2002年增加1.3万吨;完成水产产值8.1亿元,比2002年增加2.3亿元。
转自2008年4月23日《江宁新闻》4版
上一篇:禄口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开花
下一篇:文明,从哪里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