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编剧屡获戏曲大奖,71岁魏宏涛笔耕不辍写农民
发布时间:2007/11/28 8:37:42 作者:admin 浏览量:1312次
他曾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拿起算盘当过会计;他开办过化工厂,也研究过如何让钢材焊接更加快速有效。60岁退休以后,他在家里开始创作当起戏剧编剧,“一不小心”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大奖。他就是魏宏涛,江宁人,初中文化,今年71岁。笔耕不辍的他10年间写出了十几部戏剧,两度获得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还曾获得全国部分城市小品大赛二等奖、江苏省第七届、第八届“锡剧节”编剧大奖等。
退休前,干过多个行业
出生在江宁区禄口镇的魏宏涛老人世代务农,小时候学过老生唱京剧,初中毕业以后跟着家里人种田。“大概是因为我在我们那一带唱戏还算有名,1959年,江宁县锡剧团成立时把我招聘进去唱锡剧。”可是唱锡剧要使用吴方言,这对说惯南京土话的魏宏涛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好在勤奋的他不断琢磨吐字发音,那时候经常奔波在无锡和南京之间,总算把无锡话学得几近乱真。
上世纪90年代,传统戏曲表演陷入困境,大批县级剧团倒闭,但是江宁县锡剧团依旧活得“有滋有味”,“原因就在于我们既坚持唱戏,又想办法拓展别的产业。”魏宏涛说,为给剧团赚钱,他办了化工厂、胆红素厂,还做过助焊剂,什么赚钱就干什么。57岁临近退休,魏宏涛当起了会计。“我们锡剧团的账在整个县文化系统中是做得最漂亮的。”他笑道。
退休后,把农民生活写进剧本
魏宏涛忙忙碌碌干副业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锡剧,那时大大小小的演出他都参加,把江浙沪皖的农村跑了个遍,1979年还代表江苏戏曲界晋京表演。演得多了,他渐渐对创作产生了兴趣,一开始只是模仿一些小品,把它们“移植”到锡剧中。真正融入自己想法的剧本,是1979年与姜耀忠共同创作的《三亲家》合写。在这出锡剧中,他将三个家庭因亲家关系联系在一起,故事丰富、冲突集中,令不少内行都啧啧称叹。当时上海的《戏剧与电影》杂志刊登了整个台本,北京电视台为此还特地到江宁采访了魏宏涛。
60岁退休以后,本该安享晚年的魏宏涛有点坐不住,他拿起笔重新搞起创作,第一个(和葛葆山)合作的剧本《请财神》就获得了当年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这出讲述现代农村农科员故事的锡剧旨在倡导大众尊重基层农科员工作,“当时大家都兴办工业,没什么人搞农业。农村形容农科站技术员是‘远看像要饭,近看像摆地摊’的。我就琢磨着要重新树立他们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推广‘旱秧育苗’技术的科技员。”
在这之后,他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而且题材都和农村有关。《瓜棚轶事》讲江宁横溪镇生产小西瓜的故事;《夜访》涉及到农村干部问题;《入城随俗》直面农民进城、农村城市化问题……
还将继续写下去
2002年,魏宏涛开始了首部古装锡剧《八品县令》的创作,为此他经常到南京图书馆借阅各种资料,有的唱词他推敲多遍才定稿。“这是我写的最慢的一部戏,也是最用心的。”当年,这部戏由江宁锡剧团表演后立刻轰动全省,一举获得了江苏省锡剧节编剧大奖。
“我的创作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背后有个锡剧团,是大家精彩的演出让我获得了肯定。”71岁的魏宏涛回忆起自己的辉煌时非常谦虚,“我的文化不高,只能说机遇好。要说我的创作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只能说是贴近农村观众,他们喜欢看自己身边的故事。”不过让老人遗憾的是,如今没什么年轻人对此感兴趣,“创作很寂寞,没什么收入,也不会成什么名,唯一有的就是农民们的掌声。”最后,魏宏涛告诉记者,“虽然我71岁了,但我还将继续写下去,为锡剧,为我们农民创作。”
(章杰)
转自2007年11月26日《南京日报》B7版
上一篇:鲍莉萍:我要办一所汽车院校
下一篇:市民学校的好校长周敦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