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八旬老人自制感谢卡赠送让座者
——以一颗感恩的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4/11/11 10:05:05 作者:admin 浏览量:1963次
一张名片大小的纸制卡片,上面印着“敬老爱幼”、“传统美德”、“多谢”等温馨的话语,其制作者是禄口街道黄桥社区耄耋老人俞纯国,而赠予对象则是给老人让座的乘客。在过去4年中,俞纯国老人已送出300多张这样的感谢卡。他说,感谢卡虽小,却代表了一种情意,既是对让座者的赞许,也是对他们的尊重与感恩。
尊重是相互的,不能冷了火热的爱心
今年81岁的俞纯国老人小时候读过私塾,后来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工作,退休以后,他和老伴经常到南京市区儿子家中帮助料理家务,有时候自己也外出转转。
俞纯国老人说,他出行一般都乘坐公交车,每次上车后,会有年轻的乘客起身为他让座,这让他既感动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些好心人与我素昧平生,乘车又都打了车票,没有义务为我这个享受免费乘车政策的老人让座。”
淳朴的俞纯国老人认为,尊重是相互的,对于这种礼让的美德,应该表示感谢,不能冷了别人一颗火热的爱心,而要让这种美德更好地传递下去。
感谢卡设计历时半年,修改十多次
那用什么方式向让座者表示感谢呢?经过一番思考,俞纯国老人最终决定赠送感谢卡,将通常一句无形的“谢谢”变成有形的“感谢”与“感恩”。
俞纯国老人介绍说,这款感谢卡由他自己设计,经过反复琢磨,先后修改了10多次,历时半年才完成,现在感谢卡的款式、颜色、字体等他都非常满意。“感谢卡背景颜色用红色,表示‘热情’;上面字体用黄色,表示‘友谊’;中间‘让座纪念’四个字特地用金色,表示‘金子般的心’——真心诚意。”俞纯国老人认真地说。
感谢卡设计完毕,俞纯国老人首次印制了500张,此后每次乘坐公交车,他都随身携带几张,赠送给让座者。
希望更多老人加入,将正能量发扬光大
四年多来,俞纯国老人已送出了300多张感谢卡。“让座者对这种行为也非常认可。”
他介绍说,每当乘客给他让座,他送上感谢卡时,这些乘客一般都先是一愣,在看过卡上的内容后,都会有些动容,同时也会对他说声“谢谢’。一些让座的乘客还将收到的感谢卡放到名片盒里,或者小心翼翼地夹到随身带着的书里保存,还有的乘客将感谢卡在一同乘车的朋友间互相传递。
俞纯国表示,这张小小的感谢卡既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也在公交车上和市民中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他会继续坚持向让座者赠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老年人加入其中,共同将社会正能量发扬光大。“有了相互的理解与尊重,文明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俞纯国老人说。
“如果只是说一声‘谢谢’,那情义很快就消失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在采访中,俞纯国老人这样对笔者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他自制了感谢卡答谢让座者。这张感谢卡的分量很轻,仅代表个人,却饱含着耄耋老人一颗感恩的心,蕴含的情意却又那么重。
其实,让与不让每天都在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演绎着。相比俞纯国老人给让座者回赠感谢卡,人们更习惯于时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道德鞭挞,认为让座是人的一种道德本能,不值得褒扬。但是近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老人打着“尊老”的旗帜,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强行要求年轻乘客给他让座。其实,对于同样买票上车的年轻人来说,他并没有让座的义务。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而这种尊重是没有性别和年龄之分的。俞纯国老人送出的这张感谢卡既是对让座者的一种尊重和感激,也是对道德风尚的一种呼唤和褒扬,其释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远比感谢卡本身的分量重得多。
(张庆祥 林奇)
转自2014年11月11日《江宁新闻》1版
下一篇:“‘文明户’荣誉在我心中值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