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不敢开,网络不能用,短信不会发,取款机不敢使……不少老年人在面对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时,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现代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进程加速,使得原本生活节奏慢的老年群体日益边缘化。
老年人成“恋旧一族”主力军
“现在面对高科技的产品时,我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恐慌。”67岁的退休干部王华告诉记者。
说起恐慌的原因,不得不提到老王家新买的电视机。2009年初,孝顺的儿子为了让独居的父亲过得更开心,买了台50英寸液晶电视机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老王,换下此前用的17英寸老电视机。
王华说:“换上了大彩电,装上了数字机顶盒,当时甭提有多开心。”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不知如何开关电视,遥控器上的按钮太多不会用,屏幕上不知为何跳出对话框……“有一次,不知按错什么按钮,电视突然就关了,怎么都打不开,急匆匆叫厂家来维修,结果是操作不当造成的。”
这次经历之后,老王决定不是用以前的小电视机,新的液晶电视机成了摆设。
遇到类似难题的老年人不止王华一人,记者采访的另一位老人也表示:“至今还不会用新遥控器上的那些提示功能,白天一个人在家时怕选错频道,只好就只看一个频道不换台。”
“听说现在恋旧是种时尚,我们老年人都被迫成了‘恋旧一族’。”王华苦笑着对记者说。
“现在在银行大厅里排队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老年人去银行办理业务,主要是取钱以及缴电话费、水电费等,这些本可以在自动取款机上完成的流程,老人们却只愿意到柜台办理。
“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取钱动作较慢,而取款机超出了时限就会自动吞卡,所以大部分老年人情愿到银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也不敢轻易用取款机。”这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老年人不会使用自动取款机并非个别现象,我身边的老年人可以说十个有八个都不会使用类似的现代化科技产品。”王华告诉记者,他身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会收发手机短信,不会摆弄空调遥控器等。
提到年轻人热衷的互联网,老年人更是望而却步。今年刚满60岁的侯芳,在家人近一个月的耐心辅导下,终于学会了上网。“现在和我年纪相仿的朋友大部分都不会打字,不会输入网址,更别提邮箱、博客这些新玩意儿了。”
缺乏知识更新通道成为“科技恐惧症”根源
心理学家把老年人对科技的排斥和恐惧心态,称为“科技恐惧症”。一方面新事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知识能力逐渐落后。
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梁丽玲表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精神层面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梁丽玲分析认为,老年人产生高科技恐惧或焦虑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学习的机会减少了,知识很难得到更新;二是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的热情、兴趣逐步降低;三是老年人自身的记忆、听力、视力都在逐步下降,掌握新事物成为一件难事。
梁丽玲指出,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只有消耗没有积累,缺乏知识更新通道成为老年人产生“科技恐惧症”的根源。目前,尽管各地有不少老年大学,基层也有老年人科技协会,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书法绘画、种花养鸟的兴趣爱好层面上,真正从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出发的并不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叶晓华说,老年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年轻人强烈,他们尝试和掌握新事物需要有更为耐心的指导和鼓励。有的老年人初次接触高科技产品一旦失败,就很难恢复自信,以后对高科技产品也会排斥。
叶晓华认为,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还与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空白”有很大关系。目前市场上推出的高科技产品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年轻一代,在先期的设计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一些产品设计太花哨,操作太复杂,很多的按键和说明还是用英文进行标示,让很多的老年人摸不着头脑,而且许多功能对老年人来说没有用,应该专门设计生产适合老年人的产品。
破解老年人现代化困局的出路
老年人陷入现代化困局,说明社会对老年人融入现代科技社会的需求缺乏重视。专家建议,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里,老年人的需求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能在信息时代将老年人关在高科技门外。
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针对老年人再教育进行专项扶持。梁丽玲指出,目前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途径很少,老年大学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在老年人再教育问题上加大投入,让老年人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组织的作用。目前,各地大都有老年人协会,可以通过类似渠道,让老年人在一起了解和掌握更多新科技。“让老年人来教老年人学习新事物,效果会更好。”叶晓华如是说。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等进行引导,家人也要承担起向老年人教授高科技知识的责任。由于在新事物面前产生的恐惧和排斥感,一些老年人掌握的速度会很慢,这时年轻一代特别是老人的家人应多些耐心,做好老年人掌握高科技的领路人。
叶晓华说:“以前是长辈传授小辈知识,现在长辈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够用时,年轻一代的‘文化反哺’应成为长辈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潜力不言而喻。在日本,不少企业就已经注意到“银发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始从细节上入手,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一些企业专门为50岁以上的人配备的设备使用说明书、出版社为老年人出版的读物,都特别注重字体大小,这就充分发掘了市场潜力。
在贵阳市南明区中曹司街道办事处,社区的 100名空巢老人、困难老人和残疾老人配备了专用的GPS卫星导航手机。老人需要援助和服务时只要简单按一下,就可以接通信息平台,由专业接听人员指引服务,并通过GPS定位确定老人的位置。同样是数字化产品,设计理念稍加改变,就不再是老年人生活中的“拦路虎”,而成了贴心的“导盲犬”。
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开始关注这一庞大市场。百度老年搜索、老年人语音互联网、老年人手机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出,预示着我国“银发经济”潜在的庞大市场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也为老年人打开了冲破现代化困局的一扇门。 |